企業自然正向之旅啟航-CBD COP16會後觀察與商業意涵論壇
BCSD Taiwan於2025年2月12日下午聯合自然與生物多樣性倡議平台成員舉辦《生物多樣性公約(CBD) COP16會後觀察與商業意涵趨勢論壇》,除了分享COP16關鍵成果,同時也與大家探討企業自然正向的商業意涵。
CBD COP16關鍵議題與進展
COP16在資金、企業參與及政策發展方面達成多項共識,但部分議題仍尚未明朗,主要成果涵蓋以下三大面向:
-
資金機制(Finance)
o COP16要求利用遺傳資源(DSI)(如藥物、化妝品、農業領域)的企業,應將部分收入捐贈至「卡利基金(Cali Fund)」。
o 每年高達2.6兆美元的環境有害補貼仍有待改革,但尚未達成進一步共識。
o 全球生物多樣性資金缺口依然龐大,儘管普遍認為應每年投入2000億美元,但新財務機制的進展仍受限。
-
COP16以人為本(Business & People)
o COP16創下企業與金融機構參與規模新高,共有超過230家企業與金融機構呼籲應提升自然政策的企圖心,並強調僅靠自願行動難以實現全球生物多樣性目標。
o 會議決議設立新的常設附屬機構,強化原住民與當地社區(IPLC)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參與,確保決策尊重在地知識與權益。
-
政策與整合行動(Progress)
o 至會議結束,196個締約國中僅46個提交更新後的國家生物多樣性策略與行動計畫(NBSAPs),推動進度仍有待加速。
o 自然與氣候整合成為全球共識,70多位全球領袖聯名致函哥倫比亞與巴西總統,呼籲各國同步協調國家自主貢獻(NDCs)與NBSAPs,以確保氣候與自然行動的協同效益。
圖:BCSD Taiwan莫冬立秘書長闡述CBD COP16對企業的影響。
面對自然與生物多樣性趨勢,企業應如何行動?Business for Nature提供三大方向
作為國際自然倡議組織Business for Nature台灣唯一合作夥伴,BCSD Taiwan特別邀請Business for Nature亞洲區負責人Pallavi Kalita來台,與企業分享全球自然趨勢,並建議企業可從以下行動著手:
-
制定自然策略(Nature Strategy):企業應評估自身對自然的影響與依賴,並建議透過ACT-D上位架構(Assess、Commit、Transform、Disclose)制定清晰的自然行動策略。(參見:BfN自然策略手冊,並提交自然策略)。
-
參考產業指引(Sectoral Guidance):Business for Nature與WBCSD、WEF共同發佈14個行業的自然行動指引,BCSD Taiwan已將部分內容中文化,協助台灣企業落地執行。(參見:企業的自然正向之旅-臺灣自然正向觀點報告、產業之氣候與自然正向行動指引)。
-
強化公私協作(Engage with Government):企業應與政府協作,參與國家生物多樣性策略與行動計畫(NBSAPs)的制定與推動,確保自然行動與政策發展相輔相成。
圖:BCSD Taiwan邀請Business for Nature亞洲區負責人Pallavi Kalita分享國際趨勢及企業的因應之道。
此外,Business for Nature亦推動「It’s Now for Nature」計畫,鼓勵企業採用ACT-D架構設定SMART(Specific, Measurable, Achievable, Relevant, Time-bound)目標,並將自然策略公開於BfN官網中。目前全球已有30家企業提交自然策略,其中包含台灣的台泥與群創。
從氣候轉型邁向整合性的永續策略
隨著全球永續發展已從氣候行動逐步拓展至自然保育,企業須更全面整合自然與氣候策略以因應國際趨勢變化。因此BCSD Taiwan於2022年末發起自然與生物多樣性倡議平台,2025年平台成員包括:中信金控、中華電信、台新金控、台達電子、永豐銀行、宏碁公司、佳世達科技、南山人壽、信義房屋、研華科技、國泰金控、崇越科技、啟碁科技。與平台成員持續探究國際自然方法學及相關案例,並透過論壇活動協助國內企業深化自然行動,攜手邁向自然正向(Nature Positive)的永續未來。
圖: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劉奇璋副教授專題分享自然解方的現況與趨勢。
圖:綜合座談同時邀請(左起)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林思民特聘教授、海洋保育署郭庭羽科長、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石芝菁簡任技正、CSR@天下黃昭勇總監、及台灣金融研訓院王嘉緯首席研究員分享CBD COP16前後自然趨勢變化及未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