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16 落幕 生物多樣性融入經濟和社會各層面趨勢日益顯著

在哥倫比亞卡利舉行的第十六屆《生物多樣性公約》(CBD) 締約國大會已落幕,約有23,000人出席,其中包括3,000名來自企業界的代表。正如哥倫比亞所承諾的,這是一場真正的「人民的 COP」,超過 100 萬人參加了位於市中心的綠區活動。「自然締約國大會」(Nature COP)的受歡迎程度提升,吸引了政治關注,並在整個談判過程中,觀察到其他多邊進程(如融資)中熟悉的癥結重現。

儘管COP16大會達到一些成就,例如有關遺傳資源利益分享及納入原住民的突破性決議,但討論一直到11月2日(星期六) 凌晨時分才停止,遠遠超過會議的最後期限。各代表團之間的主要爭議點是融資問題。而這些尚未解決的問題計劃在 2025 年即將召開的閉會期間會議上解決。

此外,各締約國仍有工作要做。在 196 個會員國中,只有44個國家在大會結束前提交了國家生物多樣性策略與行動計畫 (National Biodiversity Strategies and Action Plans, NBSAP)。會員國中 119 個國家就其國家目標進行了報導(構建NBSAP前的一個步驟)。會議的最終決定敦促各國加快提交NBSAP的進程,並敦促全球環境基金(GEF)向符合資格的國家提供財務支持。

COP16的重要決議:

  • 數位序列資訊 (Digital Sequence Information, DSI─將要求利用遺傳資源(藥物、化妝品、農業)的企業將其利潤或收入的某個百分比捐贈給卡利基金 (Cali Fund),這是一個利益共享的全球基金。但是,這些捐獻並不是強制性的 (至少目前不是)。
  • 原住民與當地社區─為原住民和當地社區 (Indigenous Peoples and local communities, IPLC) 設立永久性附屬機構,強化他們在生物多樣性相關決策過程中的作用。
  • 生物多樣性主流化─會議強調在農業、林業、漁業和基礎設施等各個領域整合生物多樣性考量因素。WBCSD (世界企業永續發展協會) 在會前協助設計並簽署了行動呼籲書,支持這樣的成果。
  • 生態或生物重要海洋區域 (EBSAs)─生態或生物重要海洋區域 (EBSAs) 的描述和修改模式的採用,將影響在海洋環境中營運的企業,可能導致新的保育措施和限制。
  • 氣候危機與生物多樣性損失之間的聯繫─大家一致認為氣候變遷、生物多樣性損失、污染和海洋酸化等問題是相互依存的,需要迫切解決這些問題。此外,NBSAP與各國在《巴黎協定》下的國家自主貢獻(NDCs)將有望更好地結合。在大會期間,WBCSD 與其他商界、原住民、民間社會領袖共同起草並聯署了致 CBD COP16和UNFCCC COP 30東道主哥倫比亞總統Gustavo Petro和巴西總統Lula的公開信,呼籲為了人民的利益,在氣候、自然和糧食轉型方面採取聯合行動。
  • 能力建置與知識管理─有關能力建置與知識管理的決議強調技術與科學合作對發展中國家及其公司的重要性。這為企業參與夥伴關係、貢獻知識分享與技術轉移計畫提供了機會。

未解決問題和不確定性概述:

  • 財務機制─在建立新的生物多樣性全球財務工具上的意見分歧,為未來的財務機制和企業的潛在財務義務留下了不確定性。
  • 資源調動─由於在資源調動策略方面缺乏一致意見,因此對於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財務支持水平以及私部門在這些工作中的貢獻作用存在不確定性。
  • 有關規劃、監測、報導和審查 (PMRR) 機制的討論─未能在會談暫停之前達成全面性協議。這是一個關鍵問題,因為這些機制將建立全球檢視 GBF 目標集體進度的程序。其中一個癥結是爭論應包含哪些具體指標,特別是圍繞與原住民和當地社區土地所有權相關的指標。這將使土地所有權成為一個強制性的「頭號」指標。然而,其他與指標相關的問題,如與農藥、全球消費和全球足跡相關的問題仍未解決。
  • 預算 – 未能通過CBD秘書處的預算,令人擔心其運作的延續性以及對GBF實施的潛在衝擊。

對邁向COP 30的談判的影響

在巴庫舉行的COP29上,圍繞融資結構的辯論很可能會反映出和COP16同樣的緊張局面,特別是如何平衡已開發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資金承諾。私部門參與的模式可為這些討論提供寶貴的啟示,儘管持續存在的南北分歧可能會使談判更加複雜。展望在巴西貝倫(Belém)舉行的COP30,原住民和當地社區的代表將是至關重要的,特別是考慮到亞馬遜地區的核心焦點,生物多樣性和氣候變化在該地區有著深刻的交織。巴西在碳信用額度重複計算和確保財務承諾等問題上的立場,將對成果產生重要作用,而從實施DSI基金中汲取的經驗教訓也很重要。此外,健康與環境問題的交叉可能會成為另一個關鍵主題。

生物經濟也將在COP30中發揮核心作用,尤其是它與國家對利用生物多樣性推動永續經濟增長的重點一致,同時保護了亞馬遜。巴西的目標是透過永續的實踐從自然資源中創造價值,展示生物經濟如何減少貧困、減少生物多樣性損失以及促進氣候調適力。這種方法已經在G20等國際論壇上獲得越來越多的支持,這些論壇正在制定將生物經濟融入全球氣候和自然策略的原則。這些討論很可能會影響早期的談判,例如COP29,在COP29中,生物經濟可能會被定義為平衡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鍵解決方案。

對企業界的影響

COP16標誌著將生物多樣性考量融入經濟和社會所有部門的勢頭日益強勁。企業將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要求其採用自然正向實務、揭露其對環境的衝擊,並為保育做出貢獻。越來越多的企業將被要求以一種整合的方式解釋和處理其對氣候和自然的衝擊。在這些相互關聯的挑戰中,將企業策略、目標和報導保持一致是最大要務。在此背景下,投資於NbS可為生物多樣性保育和氣候韌性提供雙重效益。

雖然DSI的新利益共享機制和IPLCs的納入帶來了挑戰,但同時也為企業提供了機會,使其可以進行創新,並為更永續和公平的未來做出貢獻。在有原住民的地區經營的企業需要優先獲得事先知情同意,並確保尊重傳統知識。可以預見,各國政府將推動公告國家目標和修訂 NBSAPS 的工作。這為企業提供了與政府建立合作夥伴關係的機會,並可在其價值鏈中推動保育工作和創新。

然而,尚未解決的財務問題造成了不確定性,並凸顯了政府、企業、金融和公民社會之間持續對話和合作的必要性,以確保調動充足的資源來解決生物多樣性危機。公司也可受益於現有的生物多樣性融資機制,包括綠色債券或生態系統服務補償(PES)計畫。因此,將自然更深入地融入公司的資產組合和策略中將變得越來越重要,做到這一點的公司將可從降低風險、提高競爭力以及建立面向未來的營運模式中獲益。

總而言之,COP16展現了企業界的壓倒性共識,即氣候和自然議程必須是一個整合的議程。在自然指標之定義和透明度的支持下,自然現在必須被列入資產負債表中,以確保其價值內化至經濟體系中。

※內容編譯自WBCSD https://www.wbcsd.org/news/cbd-cop16-summary-and-takeawa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