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害與貨幣風險:對開發金融和氣候金融的意涵

https://www.environmental-finance.com/content/analysis/disasters-and-currency-risk-implications-for-development-and-climate-finance.html

21 February 2025

外匯風險是一種發展風險,解決外匯風險應該是全球努力建立易受災害經濟體之韌性的核心支柱,Ulrich Volz、Yuan Lo、Harald Hirschhofer和Callum Thomas寫道。

自然災害和人為災害正在以更高的頻率和強度發生,低收入國(LICs)和中低收入國(LMICs)尤其容易受到災害的影響。如圖1所示,1971年至2023年間,低收入國和中低收入國報告的災害相關損害總額急遽上升。

這些損害不只是一次性的事件,而是代表著經濟與金融不穩定模式的日益嚴重。

圖 1:1971-2023年經OECD消費物價指數調整後的低收入國與中低收入國報告的災害損害總額

對於許多低收入國和中低收入國而言,重大災害(定義為影響至少1%的人口或造成超過GDP 1%的經濟損失)並非罕見。

有些國家(如菲律賓)每年都會遭受多次大規模災害。從2004年到2021年,菲律賓經歷了28次重大災害,包括超級颱風寶發(Bopha)和海燕(Haiyan),造成廣泛破壞和數十億美元的經濟損失。這些事件突顯了災害對脆弱經濟體所造成的持續性和複合性風險。

被忽視的金融衝擊:貨幣波動

除了立即的實體損害和人道主義危機外,災害也會引發金融市場的反應,加劇經濟困境。氣候引發的災害已被認定為主權風險的主要驅動因子(Volz, Beirne et al. 2020),提高了氣候脆弱國家的資金成本(Buhr et al. 2018; Kling et al. 2018; Beirne, Renzhi and Volz 2021a, 2021b)。然而,另一個關鍵但研究較少的後果是災害對匯率的影響。

Lo和Volz(2025)最近的研究提供了災害如何影響外匯市場的細緻分析。一項針對符合IDA(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ssiciation)資格借款人(已經面臨嚴重財政限制的經濟體)的研究發現,重大災害會導致資金在三個季度內持續外流,侵蝕外匯儲備並引發實際有效匯率貶值。

「這些貨幣波動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們對公共債務的永續性有重大影響。許多低收入國和中低收入國都是以外幣借貸,這意味著匯率走弱會立即增加償還外債的成本。」

在災難發生的前一年,匯率平均貶值2.5%。在災害發生後的兩年內,貶值速度加快到每年3.5%,累積跌幅達7%。災後外匯波動大幅攀升,使得財務規劃和債務管理更具挑戰性。

這些貨幣波動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們對公共債務的可持續性有重大影響。許多低度開發中國家(LIC)和低收入開發中國家(LMIC)以外幣借貸,這意味著匯率疲弱會立即增加償還外債的成本。隨著外匯風險上升,主權信用度也會下降,進一步抬高借貸成本,加深財政困難。

打破循環:降低外匯風險暴露

為了處理這些日益增加的風險,開發金融界必須將貨幣風險管理整合到氣候與災害韌性策略中。其中一個方法是擴大當地貨幣融資。多邊開發銀行和開發金融機構應優先使用當地貨幣貸款,以保護借款人免受外匯風險的影響。

此可以透過兩種方式實現:一是在當地發行債券,活化當地的儲蓄基礎;二是利用更大的外部儲蓄基礎,並透過擴大如TCX等全球貨幣風險分擔平台來管理由此產生的貨幣風險。

外匯風險管理必須完全融入氣候金融策略。易受災害影響的國家需要計入外匯風險的金融工具,包括用於支付避險成本的優惠資金,使借款人能以具競爭力的利率獲得當地貨幣貸款。更多的當地貨幣(指數化)貸款,以及自願將現有的優惠債務轉換為當地貨幣指數化貸款,則可以提升金融韌性,同時推進氣候韌性和其他發展目標。

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貨幣風險議題也在最近的OECD報告中被強調,此報告名為「釋放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當地貨幣金融:捐助方、開發金融機構和多邊開發銀行能扮演什麼角色?」(Unlocking Local Currency Financing in Emerging Markets and Developing Economies: What Role Can Donors, Development Finance Institutions, and Multilateral Development Banks Play?)這項分析對於目前正在進行的混合式融資的討論,包括最近在巴黎舉行的OECD私人融資促進永續發展實務社群(CoP-PF4SD)會議上的討論,尤其相關。

行動呼籲:重新思考開發融資的貨幣風險

在更廣泛的層面上,開發融資必須進行改革,以降低外匯風險。捐助方和開發貸款機構應該重新思考如何建構官方開發援助(ODA),以防止貨幣風險加劇經濟脆弱性。

之前的官方開發援助做法往往會強化外幣依賴,使借款人更容易受到財務衝擊。將更多優惠資金轉換為當地貨幣將可限制匯率波動的影響。修改金融法規可以鼓勵私人投資者承擔貨幣風險,而不是給脆弱的借款人帶來負擔。

非開發金融界認真看待外匯風險,否則災害頻繁經濟體仍會陷入金融脆弱的循環。擴大當地貨幣融資規模、加強國內資本市場和全球風險分擔平台,以及將貨幣風險管理融入氣候金融中必須成為優先處理的事項。

這個訊息很清楚:外匯風險是一種發展風險,解決外匯風險應該是全球努力建立易受災害經濟體韌性的核心支柱。

Ulrich Volz是倫敦SOAS大學經濟學教授兼永續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以及德國發展與永續研究所資深研究員。Yuen Lo是倫敦都會大學經濟學講師,也是倫敦SOAS大學永續金融研究中心的資深研究員。Harald Hirschhofer是TCX的資深顧問。Callum Thomas 是OECD的初級政策分析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