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轉型的下個決戰點 以自然資本建構金融韌性
因應近年的極端氣候,各國紛紛訂下淨零目標,使得全球公私部門積極起而行動,包括發展再生能源、推動循環轉型…等。而自然資本、自然與生物多樣性也在這一、二年內成為國際高度關注議題之一。
為了探究自然生物多樣性與企業韌性的關聯性,從而發掘新機會,企業永續發展協會(BCSD Taiwan,以下簡稱BCSD)與永豐金控、永豐銀行於日前共同主辦「以自然資本建構金融韌性」論壇,吸引近200名產學研領域人士參與。
永豐金控董事長、同時也是BCSD常務監事陳思寬於開場致詞時提到,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在今年初發布的2023年全球風險報告中,清楚揭示在未來10年的前10大風險中,超過一半都與環境有關,除了大家熟知的氣候變遷、極端氣候,自然資源危機、生物多樣性流失也名列其中。金融業在企業低碳轉型中扮演重要推手,自然與生物多樣性評估也應納入投融資決策,才能建立堅強的氣候與自然韌性,協助企業淨零轉型。
風險與機會一體二面 韌性基礎來自於有效資訊
如眾所週知,節能減碳、淨零和韌性都攸關未來永續發展,長期投入生物環境系統工程研究的台大教授童慶斌強調,氣候變遷下產生的實體風險和轉型風險是無可避免的,但應確保擁有高的回復能力並建立新的穩定狀態,而「韌性」即為此回復與創新機會的能力。去年11月在埃及舉行的COP27也特別提出”Together 4 Transparency”,非僅止於訊息透明,更要求可信賴的資訊提供。ESG除了是降低風險,更是增加新的商業機會,將永續融入公司營運,並且擴及到供應鏈,而所有判斷與決策的基礎都須來自可確信的有效資訊。
世界企業永續發展協會資深總監Tom Williams (Senior Director, Nature Action & Member of the WBCSD Extended Leadership Group)也特別錄製影片傳達國際對此議題的高度重視。他提到在過去2~3年中,「自然」正逐漸成為政治、商業甚至是社會議題上的焦點。經濟體根植於生物圈(biosphere)中,自然資本的存量及流量會對經濟產生影響,因此相關的評估、承諾、轉型、揭露是當前重要工作。此外,全球生物多樣性架構GBF在所揭露的目標15中,也提出所有大型企業和金融機構應「定期監測、評估並透明地揭露其風險、依賴性和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這包括評估並揭露其營運、供應鏈和價值鏈及投資組合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科學基礎自然目標(SBTN)將在今年5月下旬發布,TNFD框架也預計於9月發佈,將可提供企業指引及框架,採取相關步驟評估具重大性領域的議題,進而設定目標與執行方法。
從控制到影響 金融響應攜手前行
主題對談由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永續發展與ESG負責人曾于哲主持。分別從研究、調查與金融實務三面向切入。企業永續發展協會(BCSD Taiwan) 莫冬立祕書長提出企業應避免與減少商業活動對自然負面影響的政策與做法、在供應鏈中加入有關自然的條款,將自然正向管理架構(Nature positive)落實在行動中。
而談到自然生物多樣性對金融業的影響,永豐銀行資深副總經理林宏洋分享永豐銀行發行綠色債券、投入太陽光電設備融資的同時,也啟動漁電共生案場融資達88億台幣。此外,更於去年支持BCSD催生的台灣自然生物多樣性倡議平台成為發起人之一,期待透過議合與影響力,回應自然風險也強化金融業的韌性。
極受企業重視的CDP問卷也在氣候、水安全和森林問卷之外,於2022年新增生物多樣性題組。CDP台灣負責人宋婉瑜說明生物多樣性模組內含8個題型,除了調查企業對生物多樣性的公開承諾和倡議參與,也希望了解企業對應生物多樣性所採取的實際行動、以及使用哪些相關指標來監測進展。
BCSD 去年推動成立台灣自然生物多樣性倡議平台,希望透過企業的參與,產出自然議題相關的運用工具,發展出企業自然風險評估的有效方法與創新機會。此平台除了共同發起之台泥、台達、永豐銀行、宏碁、信義、國泰金控、華碩電腦、緯創等8家企業之外,中華電信、元太科技、研華也於今年加入為共同成員。
曾于哲會計師最後引用人類學家珍古德博士的話-「人類是唯一一個以破壞自己的棲地來換取發展的生物」,呼籲大家應以更嚴肅、真誠的態度面對自然環境,也期待透過更多企業的參與,推動自然相關的工作和研究工具的導入,集眾人之力,激發出更多有利自然生物多樣性發展的想法、並帶來與實質效益。